苹果手机怎么拆开换屏幕(苹果手机怎么拆)
在监管方面,规定办学机构应当建立办学质量保障制度,向社会公开其办学情况,向主管机关提交年度办学报告,接受主管机关依法组织的办学质量评估,保障办学质量。
从5年前(编者注:此文写于2011年)我决定全职回国开始,关爱我的朋友和老师就常常叮嘱我:一公,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好研究,这是你的本行,也是你在中国立足的根本。我与清华大学马拉松爱好者协会的长跑爱好者一起锻炼,每次跑步少则4~5公里,多则10公里左右。
清华的工科基础厚重,学科齐全,而生命学科的体量却严重不足,其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才引进。过去三年,我把35%左右的时间用在了清华生命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其中大部分时间花在面试来求职的海外年轻科学家上。过去三年,朋友和同事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一公,看你现在这么忙,你还有时间做学问吗?在此,我想以这篇文章答复所有关心我的人。2017年,我的实验室在世界上再次率先解析了人源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培养青年科学家的最佳场所也是实验室:一次次深入的讨论分析、激烈争辩就像武功高强的师父调教入门后奋发向上的徒弟,这种满足感也非语言可以描述。
为了扬长避短,我在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内推行管学分离。我首先是一名科学家,我热爱科学研究。一直以来,杨帆团队聚焦中枢神经调控骨代谢的机制研究,成功解析了慢性压力应激引发焦虑及骨丢失的神经机制,以及光遗传学调控甲状旁腺素分泌干预骨丢失。
北京时间4月20日晚23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杨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元》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的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实验、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但是,前前后后我已经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便感觉好多了。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杂志。
但课程时间较短,暑假过后我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对于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过程、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时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基本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他领域的动态。
本文摘自《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有删减) 《中国科学报》 (2023-04-21 第3版 读书)。哈佛医学院的惠特曼实验室在10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GF-信号通路中MAD蛋白的转录同伴》的文章。如果该科研论文刊发在《新闻与观点》或《视角》栏目,就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与现在的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用中文教材,老师都用中文讲课。
作者:施一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21 8:54:4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我的专业英文阅读能力提高之路 《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施一公著,中信出版集团、大象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定价:69元 编者按 对科研人员而言,阅读科学经典原著和最新科研论文是最基础的职业阅读,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本版特精选几篇有关外文阅读的文章,分享学者们的经验,以助读者征服学术上的巴别塔。(作者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结果和讨论。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新闻与评论》《研究新闻》《新闻与观点》《视角》等栏目,文笔平实,相较于专业的科研论文来说很容易读懂。
■施一公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比较强,不善于读书。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而且你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找差距,有时甚至还能找回来一点儿自信。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艾奥瓦州埃姆斯小镇的艾奥瓦州立大学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赫伯特弗洛姆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
二是与《生物化学》这门课有关。对与自己的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逐字逐句地读。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
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一个博士生项目里。与《细胞》《生物化学期刊》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于科普教育的。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约翰戴佳雷、杰里米伯格、琼马萨戈等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每一位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训练。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
除了自己的习惯性阅读,还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相关参考文献以全方位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进展。
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的。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已有解答。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此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的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
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转化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研究最激动人心的一年。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批判性阅读。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6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琼马上回应我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篇文章把细胞质Smad蛋白连接到细胞核中,并鉴定了一个转录因子作为其相互作用蛋白,现在TGF-信号通路完整了,这是一篇出色的《自然》文章。
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因为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几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及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摘要即可。
19851989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读本科期间,我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
他常常在项目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杂志津津有味地阅读,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学生跟我学习。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